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塞罕坝林场。半个多世纪前,这里“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金沙扑克如今,这里有着世界上面积最大(110多万亩)的人工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将荒漠沙地变为绿色海洋。
作为森林培育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多次深入塞罕坝调研。他说,从拓荒植绿到护林营林,塞罕坝的创业史是一部中国高寒沙地造林科技攻关的创新史。
“要学习塞罕坝人强烈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更要学习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沈国舫认为,这种科学精神表现在:一是对塞罕坝地区宜林的科学判断;二是对塞罕坝造林主要树种的选择决策;三是对适宜于当地的造林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探索;四是与时俱进的管理和技术革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2021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周年。7年来,近500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北方千家万户,1.4亿人的生活得到改变、40多座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得到优化。
这一世纪工程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蒋旭光说:“我们一定牢记嘱托,不负使命,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里还提到了“黄河安澜”。他说,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恩慧的心跟着习近平主席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作为黄河防汛科技支撑单位,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我们的科研人员。”她表示,必须强调流域系统整体性,进一步完善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配置格局,新的一年将不遗余力,为黄河岁岁安澜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精神,生态建设者们将书写更多“荒原变林海”“河清海晏”的高质量发展传奇。